宜昌:创新公共就业服务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宜昌市积极构建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精准化、标准化、智能化,推进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全市年均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以上。
着力构建协同联动工作体系。坚持服务触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构建“一考引领、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一是考核指标引领。就业工作纳入全市“强县工程”考核和乡镇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重点指标体系,实现就业责任全上肩。二是高位统筹推进。统筹24个成员单位,建立就业工作定期调度、督导激励、需求归集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与就业协同,出台新生代劳动力来宜就业、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奖励办法等政策10个。三是平台四级贯通。打通“市县镇村”四级人社服务窗口,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全口径服务事项一点受理、全市通办。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精准化。紧扣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从供给侧、需求侧、保障侧三方面同步发力,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一是建强四张需求清单。针对高校院系促就业需求,建立访企拓岗目标企业清单;针对产业企业招才用工需求,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清单和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清单;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求职需求,建立求职推荐清单,实现重点需求全调度,截至目前,年均收集用工需求15万个左右。二是实施三大保供给专项行动。围绕产训融合,实施“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职业培训行动,成立化工、建筑行业区域性特色培训评价中心,开发9个工种培训教材,打造“需求+培训+招聘+就业”闭环。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陪跑行动,成功探索出“订单、设备、技术共享和合伙加持”的龙头企业引领创业孵化新路径,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入选中国就业十大事件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围绕就业增收,实施特色劳务品牌产业化培育专项行动,以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省级首批试点为带动,培育“三峡茶师”“屈乡橙农”等劳务品牌34个,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年均劳务收入5.8万元。三是抓实两项特色帮扶工作。推进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建立泛三峡人力资源合作联盟,组织“宜荆荆恩”重点企业联合招聘、创业大赛、化工行业薪酬调查等活动21场次。深化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服务,组建就业援助“帮帮团”,进社区、进家庭,实行“一人一建档、一天一更新、一月一销号”精准帮扶。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以全国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着力提升全域协同发展水平。一是数据归集标准化。构建“城市大脑+部门小脑+社区微脑”数据收集路径和基层劳动力数据入库常态化工作制度,实现就业数据“一库统管”。目前已入库劳动力资源信息240.6万条、企业信息32万家,精准推送匹配信息10万条次。二是经办服务标准化。以大就业为统领,统一全市就业业务流程,编制服务提供标准553项,其中,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总则、失业登记管理服务等国标4项,社区就业平台服务、共享用工指导等省标8项,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高分通过验收。推行“综窗通办”,制定一事联办标准17项、跨省通办标准31项,123项人社业务“一窗通办”,66项高频业务即办即结,7项宜荆荆都市圈专属事项跨区通办,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18个服务场景“一事联办”,人社政务好评率99.9%。三是平台建设标准化。聚焦百姓生活琐事、居家就业创业、企业灵活用工“三需求”,统筹零工驿站等平台,分类统一功能,印发建设指南、规范指引,打造片区店、社区店、行业店、村级店样板间,共规划建设1740余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点,配置专兼职人员2000余人,提供招工、培训、维权等就业综合服务。基层零工驿站获央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纪录片记录,《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以数字人社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一是建强一个总台。聚焦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难点、痛点,统一数据库和用户服务入口,打造集就失业登记、求职创业等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二是建好泛在可及的应用场景。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引领,深化市县镇村就业服务一体联动,基于城市CIM数字模型,建设就业驾驶舱,建立个人就业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开发就业运行状态智能感知、预警和决策模块,提升就业数字化治理能力。创业担保贷款网办系统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数字孪生账户工具”被国务院简报推介、“宜才码”、电子劳动合同被省政府发文推广。三是探索人工智能+就业服务。全面推广就业智能服务助手,开发智能简历辅写、数字人招聘、VR招聘大厅等功能,全天候提供求职招工、智能匹配、智能导办等服务,擦亮就业数字服务的城市名片。
下一步,宜昌将以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为契机,围绕绿色就业,借鉴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做法,继续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创新,为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提供宜昌路径。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