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就业直通家门口 为民服务“零距离”
今年8月,家住十堰市车城路街道人民广场社区的刘蕊在居民网格群里看到了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成立的消息,于是前往站点登记了就业信息。“有合适的岗位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如果你愿意参加培训,就业机会和薪资会更好。”听了站点工作人员的建议,刘蕊参加了免费的育婴员培训,结业后工作人员及时跟进,帮她找到了一份月薪4500元的育婴员工作。“现在工作稳定,工资也不错,我很满意。”刘蕊说道。像刘蕊一样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现就近就业的市民在十堰不在少数。
近年来,十堰市人社部门聚焦产业所急、企业所需和群众所盼,充分利用“大数据+铁脚板”工作方式,借用“数公基”技术手段,高效建设运营“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零工驿站、零工超市等特色载体,构建立体式服务矩阵,全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下沉基层,助推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基层落地落实。
因地制宜“建阵地”,构建便捷可及就业服务圈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只有摸清企业和群众的需求,才能真正把服务做到企业群众的“心坎上”。十堰市人社部门坚持“站点靠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按照“因地制宜、便利实用、统筹资源、完善功能”建站原则,聚焦中心商务区、集中居住区、人流密集区、产业集聚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就业关键区域,优化布局基层就业服务网点,全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今年以来,十堰市已建设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30个,涵盖法定劳动力176017人,就业率97.4%。
张湾区人民广场社区位于十堰市经济、文化中心地带,周边商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每日人流量达2万余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区域。张湾区特地在人民广场设立“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点,同时植入零工驿站和工会爱心驿站,将其打造成户外劳动者综合驿站,形成“三合一”服务模式,为群众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发布、洽谈对接、政策咨询等服务,切实让群众感受到“就”在身边的幸福感。
优化配置“聚力量”,织密基层就业服务网
十堰市人社部门坚持党建引领共同缔造工作理念,统筹社会资源,依托社区(乡镇)党群(便民)服务中心主阵地,探索开展“人社部门主导+社区(乡镇)主建+零工驿站嵌入+部门功能融合”多方共建模式,不断提升精细管理水平,推动“家门口”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良性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最大化发挥服务效能,各社区(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站长,有效解决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场地、人员、资金、服务功能等各项事宜,确保站点持续稳定运营。
经开区政务服务局、区工会、区公共事务局等部门充分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在工业园区周边合作共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支持常青、众旺、红海等人力资源公司以及聚创人才孵化园等企业共同参与,加挂个体工商户集中登记驿站牌子,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就业服务、政务服务、政策咨询、代办帮办等“一站式”服务。
特色服务“暖人心”,全面提升就业服务品质
全市人社部门坚持需求引导与供给优化协同,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路径、提升服务品质,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规范建设,做强基础站点。各服务站点按照“标准化”“一站式”建设标准,全面强化硬件设施,统一标识标牌、场所设置、服务清单、服务制度和人员配备,为市民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居民参保、劳动维权等7大类“全链条”就业服务。每个服务站设置就业服务一体机,岗位信息、技能培训、零工信息、就业政策和社保查询触手可及,不定期举办小型招聘会及政策宣传会,及时推送用工和培训信息,将“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成群众的就业“港湾”。二是个性发展,做精特色阵地。引导各县(市、区)在开展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充分结合地域特色,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零工驿站、零工超市等模式,积极推动就业公共服务向村居、园区等地延伸,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打造更多特色阵地。三是强化合作,加强协同联动。强化与工会、市场监督管理等多部门协同,在提供就业创业、技能提升、权益保障等人社集成服务的同时,更多搭载工商登记、政务服务、政策咨询、代办帮办等“一站式”服务。
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湖北省最大的易迁安置区,共安置18个乡镇易迁户4200余户15000余人。如何让居民“稳得住、能致富”?市、区人社部门创新服务供给方式,着力打造“家门口服务站+零工驿站+零工超市”15分钟就业圈、服务圈,助力“三区”(生态敏感区、地灾影响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农村劳动力、困难就业群体“就”在郧阳、稳在“城”中,通过“三区”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口口相传”,以及政府出台的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三区”群众向青龙泉社区集中,共247户893人入住,带动商品房销售299套,成为全区“三区”群众向县城集中的试验地。
精准发力“提效能”,构建立体式服务矩阵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实施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将服务网络末梢辐射覆盖社区,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方面各服务站点配备专(兼)职人社服务专员,联动社区网格员、辖区党员干部等下沉到各就业网格,分片区对辖区企业和居民开展走访调查,全面征集就业岗位、培训需求,建立实名制台账并动态更新,为开展就业服务提供信息支撑。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全市明确239名人社专员“点对点”服务522家企业,提供用工保障、社会保险、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协调等服务。对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量身定制岗位、政策、培训三张清单,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另一方面把数据思维贯穿“家门口”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全领域。加强基层平台信息网络和示范站点建设,整合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示范站点资源,双线驱动,大力推行就业“网上办、就近办、帮您办”,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实现“免申直享”,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持续优化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茅箭区龚家湾社区辖区内共有企事业单位18个,个体工商户210余家,常住人口3645户、11587人。今年,社区通过“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模式,对辖区内劳动力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期间,社区了解到居民王丽华家中突遭变故,3月丈夫因突发疾病去世,儿子年仅11岁仍在读书,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社区当即联系到社区包联单位十堰市中医医院,为其介绍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并帮其申请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有效减轻了王丽华的生活和经济压力。
2024年以来,全市通过“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就业援助、培训及创业指导、劳动维权、社保查询等服务12925人次,共帮扶163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申报灵活就业社保补贴406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人员435名,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12笔,组织参加职业培训1582人,发布招聘信息13587余条,收集零工信息2614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48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功能得到有效释放。
下一步,十堰市人社部门将继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数据化赋能、智慧化支撑的基层就业服务格局,把“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成群众想要的、愿去的、解决实际就业需求的场所,打造成为暖人心、聚人气、有温度的服务平台,为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贡献人社力量。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