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聚力“早快优新”四字诀 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路
房县紧紧围绕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创新实施“早、快、优、新”四维工作法,打出政策组合拳,全力护航青年人才就业创业。截至当前,全县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1990人,困难毕业生100%动态帮扶,举办招聘活动13场次,发放就业创业补贴25.56万元,就业见习留用率达95%,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谋在“早”:政策供给跑出“提前量”
政策宣传早介入。早在毕业季前数月,即组建“人社政策宣讲团”,主动“走出去”对接本地及周边高校,举办“政策进校园”专场活动12场。同时“请进来”组织“学子看家乡”企业行2次。
岗位开发早储备。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县内重点企业、产业园区、重大项目单位,提前摸排年度用人需求,建立动态“优质岗位储备库”。结合县域产业特色和发展规划,重点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技术研发、电商运营、现代农业、文旅策划等契合度高、发展前景好的岗位。截至目前,已归集优质岗位2526余个,为后续精准匹配奠定坚实基础。
信息摸排早启动。建立“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对房县籍及有意向来房发展的毕业生就业意向、专业特长、服务需求等进行细致摸排、动态更新,确保服务对象底数清、情况明、需求准。
干在“快”:服务响应按下“加速键”
招聘活动快落地。密集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抢抓暑期学子返乡契机,连续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房县专场、重点企业双选会等6场,提供岗位1025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220余人。
手续办理快通道。大力推行“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整合毕业生报到接收、档案转递、落户申请、社保登记等高频事项,在县政务服务大厅人社专窗开辟“毕业生服务绿色通道”,实行“一窗受理、并联办理、限时办结”,让毕业生“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即可完成离校后的关键手续衔接。
困难帮扶快响应。 对实名台账中就业存在困难的毕业生(如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残疾毕业生),建立“一人一策”帮扶机制,由就业服务专员“点对点”提供3次以上岗位推荐、1次职业指导、1次培训机会推荐。
重在“优”:保障体系筑牢“压舱石”
见习实训优质量。积极拓展优质见习基地,严把基地准入关和岗位质量关。目前,全县共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21家,覆盖医疗卫生、教育、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确保毕业生在见习中真正提升技能、积累经验、实现就业。今年以来,已组织30名毕业生参加见习,留用率超过95%。
人才引用优政策。落实好“三给四补五提”政策大礼包,让就业创业扶持、人才引进补贴、档案托管等政策精准直达学子心坎。
权益维护优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畅通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渠道。针对新就业形态,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规范用工专项行动。集中开展面向毕业生的劳动权益保障普法宣传,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指南》,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营造公平、安全、有序的就业环境。
赢在“新”:模式创新激活“一池水”
服务载体新拓展。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站”,在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等青年人聚集地设立服务点,提供政策咨询、求职登记、岗位推荐、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创新推出“人社+社区”联动模式,将就业服务延伸至基层“最后一米”,方便毕业生就近获取服务。
创业扶持新生态。升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者给予更高额度、更长期限、更低利率的贷款支持。依托县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创业场所和全链条服务。今年以来,发放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315万元,扶持11名毕业生成功创业。
智慧赋能新体验。探索运用大数据分析,精准描绘毕业生画像和岗位画像,提升人岗匹配效率和成功率,让就业服务更智能、更贴心。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