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 无障碍浏览

人力资源服务赋能湖北战略支点建设

——以人才发展生态重构助推中部崛起

时间:2025-07-07 17:00  来源: 厅宣传教育与政务服务处   
字号: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后,省人社厅各处室(单位)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厅党组工作安排,聚焦支点建设人社干部怎么看、怎么干,结合“支点建设人人谈”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为支点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优秀征文。厅官网开设“建功支点建设 人社在行动”专栏,分批刊发,供学习交流。

人力资源服务赋能湖北战略支点建设

——以人才发展生态重构助推中部崛起

省人才中心 翟学丽

湖北肩负“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使命,需以更高站位重塑人力资源服务体系。目前,芯片制造、光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仍面临“高精尖人才结构性短缺、产教协同效率不足、人才价值释放机制滞后”三重挑战。破解这些难题,亟需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升级为全链条人力资源服务生态,通过市场化评价、数字化配置、多元化激励等创新实践,为现代产业集群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如何构建现代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赋能湖北战略支点建设,占领人才集聚高地。我想从四个方面来着力。

一、让企业成为人才价值的“定义者”

当前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传统技能认证过度依赖理论考试,忽视企业对技术攻关实效性、工艺改进贡献度的核心诉求。“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制定标准”。由政府人社部门发起,在“51020”现代产业集群联合相关领域行业协会,建立企业认证联盟,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动态化岗位能力模型。例如联合长江存储、华星光电等龙头企业,将生产一线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并实现认证结果全省跨企互认。不仅可提升人才评价精准度,更能倒逼职业培训内容与产业技术变革同步升级。

二、用数字技术打通产才匹配“最后一公里”

湖北科教资源富集与产业需求错配的矛盾,暴露出人力资源配置机制的深层次问题。全省高校每年输送60万毕业生,但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仍存在大量人才缺口。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数据驱动的智能配置网络。依托武汉超算中心算力资源,搭建“楚才云”产教融合数字中台,实时抓取各产业园、产业聚集区的用工数据,预测未来技术岗位需求趋势,定向引导院校调整课程体系,使学生提前掌握设备操作要点,极大压缩企业岗前培训周期。同时整合社会培训资源,提高学生实训实效,让学生实习见习见真功,更有“价值”。利用“数据预警—精准培养—快速输送”的闭环,尽可能提升人才供给响应速度。

三、以价值重构激活人才创新动能

人力资源服务的终极目标在于释放人才价值。湖北各类人才留存率较沿海地区低,除薪酬因素外,职业成长通道闭塞、社会认同感不足是关键症结。突破关键痛点,探索构建“三维激励生态”:在物质层面,试点“技术成果转化收益分成”模式,允许各类顶尖人才以创新专利作价入股,带动成果转化;在职业发展层面,建立“楚才成长银行”,将技术攻关、带徒传艺等行为,作为高端培训资源或职称评审加分的依据;在社会认同层面,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设立“楚才系”荣誉体系,给予更多正向激励,为攻克“卡脖子”难题的科学家、工程师、技师配备专家工作室,更多配套相应的政策,增强社会尊荣感。

四、用跨界思维培育服务新业态

人工智能与人力资源服务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行业格局。借助人工智能发展的东风,充分运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如在公共服务场所部署“AI面试舱”,运用微表情识别技术提升招聘精准度;在重点产业园配套“技能提升便利店”,提供模块化、碎片化的微课程资源;在技能培训基地推广“AI技能陪练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缩短操作学习周期;在科创走廊试点“技术经纪人培养计划”,培育既懂光芯片制造工艺,又清楚技术转移规则的复合型人力资源服务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人才瓶颈。

湖北现有5000余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服务用人单位超百万次,但低端同质化竞争严重。在新时代技术日益更迭的当下,提高全省人力资源服务质量,政府部门需加大管理力度,引导行业营造健康有序、高质高阶的发展生态。建议由省级人社部门牵头,设立省级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智能匹配算法、胜任力建模等关键技术研发。通过构建“精准画像—动态匹配—持续增值”的服务生态,提升战略性产业人才配置效率,为“战略支点”建设注入强劲动能。当人才的职业成长曲线与产业发展轨迹深度契合时,“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跃迁,必将成为湖北崛起的核心支点。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