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智能问答 网站支持IPV6 长者模式   | 无障碍浏览

深度融合湖北人才服务工作实践

时间:2025-09-26 16:51  来源: 厅宣传教育与政务服务处   
字号: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后,省人社厅各处室(单位)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厅党组工作安排,聚焦支点建设人社干部怎么看、怎么干,结合“支点建设人人谈”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为支点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优秀征文。厅官网开设“建功支点建设 人社在行动”专栏,分批刊发,供学习交流。

深度融合湖北人才服务工作实践

省人才中心  刘迪东

为助力湖北加速崛起为中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点,发挥我省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实力较强,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优势,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持续用力,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积极采取系统性思维,精心规划并推进人才服务工作。在综合考量当前政策环境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特此提出以下一系列前瞻性建议:

一、健全人才政策架构,提升精准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楚才卡”服务效能:拓宽“楚才卡”受益范围,覆盖至关键产业中的青年才俊与骨干力量,并整合职业培训、创业融资、科技转化等增值服务,同时推动与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的人才服务互认互通。二是优化“揭榜挂帅”机制:聚焦湖北在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优势,构建动态需求榜单,吸引全球顶尖团队揭榜挑战,对成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的团队,实施成果转化收益分享奖励。三是推广“人才服务驿站”模式:在武汉、襄阳、宜昌等核心城市,建立国际化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多语种政务协助、跨境医疗服务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并携手省内高校、科研机构,构建人才服务联盟网络。

二、构建产才深度融合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一是实施“科技副总2.0”计划:在原有每年选派200名科技人才助力中小微企业的基础上,增设“产业教授”岗位,推动高校教授携技术与团队入驻领军企业,共建联合研发平台。 二是打造“院士经济走廊”:依托武汉光谷、襄阳新能源汽车产业带等核心区域,设立院士专家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配套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院士团队在湖北创办高科技企业。三是培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在武汉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基础上,于“襄十随神”城市群布局分园,扶持猎头公司、人才测评机构等专业服务,对服务重点产业成效显著的机构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青年人才基石,培育未来竞争力

一是升级“大学生留鄂计划”:将创业补贴与高校毕业生在鄂企业的税收贡献挂钩,动态调整奖励上限;在光谷、车谷等地建设青年人才社区,提供长达5年的租金补贴及子女教育保障。二是创新“双导师制”教育模式:选拔500名企业技术精英与高校教授,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联合研发项目,科研成果可直接计入学分或作为职称评定依据。三是实施“新楚商回归计划”:建立百万级湖北籍海外人才数据库,通过海外机构定期举办“楚才归乡”活动,对携带重大项目的返乡人才,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

四、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培育肥沃土壤

一是建立人才政策“负面清单”制度: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取消人才评价的学历、资历等硬性标准,推行“代表作+同行评审”机制,为特别优秀人才开辟高级职称破格申报通道。二是设立“人才生态指数”:从政策执行、服务满意度、成果转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年度评估,将评估结果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挂钩,对连续三年领先的地区,赋予省级人才项目自主审批权限。三是构建“楚才无忧”保障体系:为顶尖人才配备专属健康管理顾问,建立华中区域医疗联合体快速通道;探索“以才定房”购房模式,根据人才层级提供差异化的公积金贷款优惠政策。

五、创新体制机制,激活人才潜能

一是试点“人才飞地”管理模式: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及海外设立“人才离岸创新中心”,入驻团队可享受湖北人才政策,其研发成果在湖北转化视同本地研发。二是推行“人才银行”制度:建立人才信用积分体系,积分可用于创业贷款担保、科研设备租赁等,对服务基层满3年的人才给予积分加权。三是组建“人才服务观察员”队伍: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选拔100名人才工作监督员,开展政策执行效果的第三方评估,评估结果直接上报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人才工作应秉持“全链条赋能、全要素支持、全周期关怀”的理念,通过政策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依托产业优势打造“人才引力场”,使湖北真正成为人才汇聚、竞相发展的热土。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