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支点意识 答好时代“三问” 为建成支点贡献青春力量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后,省人社厅各处室(单位)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厅党组工作安排,聚焦支点建设人社干部怎么看、怎么干,结合“支点建设人人谈”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为支点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优秀征文。厅官网开设“建功支点建设 人社在行动”专栏,分批刊发,供学习交流。
强化支点意识 答好时代“三问”
为建成支点贡献青春力量
省就业中心 严 婷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光荣使命,忠林书记在全省“新春第一会”强调要勇担战略使命,强化支点意识,推进整体提升。作为年轻干部,更应胸怀大局、站位全局、知责有为,答好时代“三问”,在建成支点中找准青春坐标,贡献青春力量。
一、回答“怎么看”的问题,即如何从就业视角理解支点建设的意义
(一)支点建设为就业市场提供了更多岗位。支点意味着湖北在全国经济版图的作用更加凸显。为建成支点,省委省政府提出“两步走”目标,2030年力争全省经济总量达9万亿左右。我省发展壮大“51020”现代产业集群,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将带来大量高技能、高附加值的就业机会;镇域经济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将进一步拓展基层就业空间。根据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系数测算,到2030年全省预计新增160—320万个就业岗位。
(二)支点建设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支点意味着在区域发展中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作为全局中的一域,就业工作也必须抬升发展标杆、实现争先进位,努力在中部地区争第一、在全国争一流,要求我们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和更饱满的精气神,锤炼善作善成的硬本领,以全局站位和全球视野谋划工作,勇于改革创新。
(三)支点建设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方向路径。实施“七大战略”提升“七个能力”的重要要求,为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能级跨越、科创引领和产业倍增战略要求我们大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扩岗,加快开发支撑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枢纽提能战略和区域联动战略要求我们加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文化创新和美丽湖北战略要求我们主动服务文化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
二、回答“差什么”的问题,即服务建成支点就业工作还有怎样的差距
(一)就业还不充分。当前,我省传统优势行业表现低迷,互联网业稳增长压力较大,房地产深度调整,影响了就业岗位供给。2024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景气指数为0.87,招聘需求较劳动者需求相对不足。全省招聘与求职意向前十位行业的匹配度为50%,“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区域就业不平衡。据统计,2024年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企业招聘和求职人数(次)分别为3968.61万、4576.73万,武汉市为2595.43万、4054.58万,意味着武汉市提供了全省65.4%的招聘岗位,吸引了88.6%的求职意向,省内就业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三)服务质效不够高。调查显示,群众最期盼解决40岁以上就业难、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农民工家门口就业岗位不足、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难等问题。省域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显示,群众对就业领域满意度为79.5分,仅为较好,就业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回答“怎么干”的问题,即就业工作如何服务建成支点的战略使命
(一)聚焦产业发展,扩大岗位供给。发挥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促就业合力,形成大就业工作格局。用足存量政策,出台增量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集群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将就业服务做实到产业链和企业中。鼓励电商、直播、共享经济发展,增加优质岗位和灵活就业机会,推动就业包容性增长。
(二)聚焦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质量。将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加强高质量岗位募集。推进服务前移,与高校共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培养求职能力和正确择业观。顺应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双向流动,更大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三)聚焦供需双方,提高匹配效率。紧盯我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企业需求、岗位技能“三匹配”的职业培训体系,实时开展适配市场需求的项目制课程。持续打造“数智就业”,健全全口径劳动力资源库、企业用工信息库和基层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基层就业服务站点全覆盖,实现服务供需对接的精准、可及。
(四)聚焦创新创业,激发市场活力。依托我省科教和外出劳动力资源优势,大规模推进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和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完善项目推介、培育、孵化、贷款、提升等全周期服务,打造专业化创业指导队伍,建立初创企业跟踪服务档案,提供用工指导、人才招聘、创业辅导等跟踪服务。探索创业风险补偿和援助机制,解除创业者后顾之忧,持续激发创业活力。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