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 服务“加快建成支点”
今年省委“新春第一会”后,省人社厅各处室(单位)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使命任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厅党组工作安排,聚焦支点建设人社干部怎么看、怎么干,结合“支点建设人人谈”主题党日活动,积极为支点建设建言献策,形成了一批优秀征文。厅官网开设“建功支点建设 人社在行动”专栏,分批刊发,供学习交流。
打造高质量技能人才队伍 服务“加快建成支点”
省人才中心 刘 忠
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整体提升的关键时期,省委绘制了“五个以”+“五个一”的发展蓝图,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探索未来产业“三措并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五链融合”,加快发展高端AI芯片、合成生物、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推动现代化工及能源、现代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突破万亿级规模,促进“51020”现代产业集群全面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和迭代的速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创新不仅仅需要大批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千千万万扎根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劳动者。现结合我省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推动技能强企是加快建成支点的关键举措
企业是用人主体,也是技能人才成长进步、施展才能、做出贡献的主阵地。技能人才价值的体现和认可,根本取决于企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领军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技术创新的探索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是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化和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技术快速迭代的多重驱动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必须通过提升员工技能水平来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技能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储备。技能强企不仅是企业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国内外激烈竞争、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布局,更是我省加快建成支点的关键举措。
二、优匹配、重培评、强激励,提高技能人才供给效率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产业、新职业不断涌现,大多数职业所需要的核心技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教育培训供给,确保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企业需求相契合。要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摸清重点行业企业用工需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指导目录、就业需求目录。自下而上形成培训需求,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推荐+等级评价”的项目化显性化培训模式,促进技能培训提质增量,培养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满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在以技能人员为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中,全面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等级清晰、素质优良的产业工人队伍。指导企业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推动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和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倾斜。
三、持续推动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技工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是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的重要措施。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要结合新时代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按照“以专业和课程建设为主线,以评价标准为指引,分阶段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工学一体化教学资源,应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方法,建设工学一体化教学场地,加快工学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四、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组建技工教育联盟(集团)
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联动等方式,支持技工院校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挥龙头企业、大型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和优质技工院校多元主体组建技工教育联盟(集团)。技工院校在招工招生、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培养、职业培训、内部管理、质量评价等方面普遍与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多方努力,实现行业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技工院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而形成的合作方式,对于开办紧缺技能人才专业、校企合作建成“厂中校”“校中厂”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等,政府都给予资金补贴。
五、立足多元、可持续,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的资金保障
目前,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成本分摊机制尚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特别是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回报周期长、技术更新的速度又快,使得企业、院校、培训机构在资金投入方面踟蹰不前。要探索建立健全多元经费投入机制,统筹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产业引导基金、职工个人付费等多种渠道,按规定落实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企业要足额提取和使用职工教育经费,保证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和培训。形成“政府补助+产业引导+企业主体+个人投入”的成本分摊机制,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
相关附件: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730号